打造共享智能制造、绿色智能制造等应用示范,探索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。
联系电话:0371-56525598

最新动态

大力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

来源:本站2021-09-17

  一、专精特新提出的历史背景

  长期以来,中国是以廉价的生产要素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,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低、环境成本低、能源成本低、社会保障成本低……多种低成本因素成就了廉价的“中国制造”,中国吸引了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环节聚集,而“中国制造”在全球市场成为“质次价廉”的代名词。中国经济面临的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,使得过去的中国制造面临着调整压力。

  其次,中国的产业界自主创新不够,综合创新又嫌难,于是就搞单纯形式模仿的“山寨”,再靠价格低廉来短期抢占市场,中国产业界很少有人愿意搞持续的创新。但随着中国的成本抬高,低成本这个“山寨”的重要基础正在改,再加上随着中国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,全世界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氛围越来越浓,而中国自身要求创新的需求也在增强,这一切都使得中国制造业必须进行升级,必须向中高端发展。朝“精细工业”方向的发展成为一种必然。

专精特新

  第三,金融危机重创了欧美发达国家经济,欧美国家市场需求出现萎缩,消费需求增长放缓恐怕不是一个短期现象。对于以出口为导向、为全世界提供廉价商品的中国来说,一方面要转向扩大内需市场,另一方面必须提升制造业的水平,在更高的层次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。从中国的现实来看,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是应该做“世界工厂”,这就要求中国要向“专精特新”方向去发展,这也是中国制造业今后的唯一出路。

  “专精特新”一词最早来源于 2011 年 7 月,由时任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《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(2011)》 新闻发布会上首次提出。报告提出:“十二五”时期,我国将推动兼并重组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并举。促进中小 企业健康发展的下一步政策重点是要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,加快推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,建立中小企业 减负长效机制,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向“专精特新”方向发展,即专业、精细管理、特色和创新。

  2013 年,工信部发布关于促进中小企业“专精特新”发展的指导意见,是首个专门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政策文件。 主要的目的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以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,增强自主创新能力。

  2018 年,政府首次提出要开展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培育工作,政策目标在于培育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,促进其在创 新能力、国际市场开拓、经营管理水平、智能转型等方面得到提升发展。

  不久前,工业和信息化部、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,进一步明确“十四五”期间制造业升级的方向举措。力争到2025年,要培育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,10万家省级“专精特新”企业,1万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和1000家“单项冠军”企业。力争到2025年,梯度培育格局基本成型,更好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,产业链现代化,助力实体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。

  今年 7月30日政治局会议,中央政治局提出“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,加强基础研究,推动应用研究,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,加快解决“卡脖子”难题,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”,这是首次在中央层面提出专精特新,并将之与“补链强链”“卡脖子”联系到一起。

  二、大力发展专精特新的意义

  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,引导企业加大创新,提高专业化、精细化、特色化水平,打造核心竞争力,既是中小企业转型发展、提质增效的根本方向,也是推动我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。

 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,制造业专业化分工成为充分利用资源,创造更高效益的必然选择。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,这种专业化分工使得产品的价值链或产业链被无限细分,形成了头部企业或龙头企业、“隐形冠军”企业、生产代工企业和装配服务型企业等多种多样的企业形式。其中,头部企业基本上被国际跨国公司所主导,处在价值链的顶端,它基本决定了这个行业的“游戏规则”,对行业的其他企业具有很深的影响、号召力。“隐形冠军”是在专业领域掌握了“独门绝技”,产品或服务具备不可替代性,处在价值链的次顶端,也有着源源不断的可观利润;生产代工企业长于生产制造系统,在关键工艺、质量控制、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独树一帜,具有风险小、利润稳定的特点;装配服务型企业在人力成本、生产管理方面优势明显,但处在价值链的末端,利润较小且容易受制于人,我国的大部分制造企业属于这一类。这些企业相互链接、相互依存,共同组成了全球制造业的产业生态系统。

  处在产业链中低端的我国制造企业,其主要表现为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,一些产业严重依赖国外,尤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装备制造业,如发动机、精密仪器、医疗设备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上,主要都是依赖进口;在信息、生物、医药等产业领域的核心专利上,基本上受制于人;关键材料、工业软件、检验检测平台等领域都有难以克服的瓶颈或短板。如果长期依赖国外技术或产品,必然导致日趋严重的技术空心化问题,给我国的产业及产业链安全带来隐患。通过科技创新,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,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“韧性”,这是我国制造业亟待解决的问题,也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唯一现实可行的发展之路。

  三、专精特新的具体内涵

  “专”,即专业化。是指采用专项技术或工艺通过专业化生产制造的专用性强、专业特点明显、市场专业性强的产品,其主要特征是产品用途的专门性、生产工艺的专业性、技术的专有性和产品在细分市场中具有专业化发展优势。

  “精”,即精细化。是指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或工艺,按照精益求精的理念,建立精细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,通过精细化管理,精心设计生产的精良产品,其主要特征是产品的精致性、工艺技术的精深性和企业的精细化管理。

  “特”,即特色化。是指采用独特的工艺、技术、配方或特殊原料研制生产的,具有地域特点或具有特殊功能的产品,其主要特征是产品或服务的特色化。

  “新”,即新颖化。是指依靠自主创新、转化科技成果、联合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式研制生产的,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,其主要特征是产品(技术)的创新性、先进性,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,较高的附加值和显著的经济、社会效益。

  显然,发展我国“专精特新”企业的核心要义是提倡“创新”。让在历史上曾经有过“四大发明”辉煌历史的中华民族重燃对发明创造的心灵之火,情系“创新”,让“精益求精”成为中国制造的普遍品质。

  四、工作建议

  1、政府管理部门要大力加强保护知识产权,围绕“精细工业”来建设和完善鼓励创新的环境。

  在环境创造中,知识产权保护应该得到极大地加强。客观评价,中国过去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并没有过于认真,这与过去“中国制造”的模式有关,政府在观念、法律、政策方面都需要为发展“专精特新”而调整。

  2、在产业政策上,应改变过去政府挑选输家与赢家并差别化对待的办法,运用“链长制”由“链长”帮助产业链上的“链主”完善治理结构,协调好产业链、供应链的自主可控、安全稳定。

  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重大重塑的背景下,由地方政府主要首长出面担任产业链供应链的“链长”,帮助“链主”协调产业链治理,是新形势下产业政策转型的主要任务和特征,既关系到中国企业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形成,也关系到政府职能的新转变。工作重点应放在如何转变对中小企业培育工作的重心,推动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(也称之为“链主”)牵头来梳理产业链供应链的短板,推动创新链、资金链、人才链的结合,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。

  3、制造业应该通过强化工业设计、改进材料和提升加工制造水平,在不抛弃原有产业和制造形态的情况下,就能显著提升产业的层级。这种思路对于企业的意义在于,它可以用最小的改进投入,来获得新的市场空间,巩固自己的产业地位,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形态。

  4、要积极培育第三方服务机构,充分发挥政策计算器的服务功能。

  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不仅要资金扶持,更需要政策、技术和管理技能的支持。为此应强化政府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,转变政府职能和服务模式。从中小企业进驻园区起,就应该根据企业特性和要求,进行智能化的政策匹配,将符合企业的优惠政策精准推送给企业,并主动为企业提供各类申报服务。通过这种主动服务,政府可以积累大量的企业服务大数据,据此建立中小企业服务平台,实现中小企业融资征信、技术转让、信息交换、研发合作、大中小企业配套融通等服务功能。

  5、注重培育企业创新能力。在以市场化为导向来推动企业技术、产品创新的同时,也要注重对企业创新所需关键要素资源的支持,在资金、人才等方面给予更多空间。

全国咨询热线: 0371-56525598